大別山下紅色基因代代傳(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发布时间:2025.06.26
作者:安博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一場雨過后,大別山間,蒼翠如洗。走進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的大別山勇士陵園,沿著台階拾級而上,朱德親筆題詞的“革新勇士万古流芳”紀念碑巍然矗立。
“碑高13.5米,标志著大別山為革新犧牲的13.5萬名在冊勇士﹔碑座四周豎立著38根大理石立柱,是對岳西為國捐軀的3.8萬英豪兒女的紀念。”岳西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劉新民介紹,當時岳西人口不足16萬,犧牲人數佔到人口總數的近1/4,因而岳西也被稱為“勇士縣”。
八十載悠悠歲月,革新老區已換了新模樣。近来,記者走進大別山内地,探尋革新遺址,參觀紀念場館,採訪勇士后人。偉大抗戰精力,回蕩在大別山的山山水水間。
“這是1940年5月,岳西籍勇士程雄出征前寫給家人的信,也是最终一封信。”講解員在一塊展板前婉转道來。
“兒這次為了民族,為了階級,為了可愛的家鄉,為了骨血相連的弟妹,求得生计和美好,兒不得不來信辭別雙親大人。若无法活著的話,雙親大人應珍重玉體,撫育好弟妹。”“現在兒就要離開大別山,走上最前線消滅敵人,保衛中華,望雙親不要悲傷顾虑。”
程雄,1919年出世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8年,參加安徽省動員委員會直屬二十六作业團,同年参加中國共產黨。1939年,到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下一任連副政治指導員等職。1943年8月17日,在與日軍作戰中壯烈犧牲,年僅24歲。
“我從小就對軍人充滿了敬意,進軍營、穿軍裝的夢想悄然在心中發芽。2015年,我如願參軍入伍,來到福建南日島。”程雄侄孫、陸軍第73集團軍某旅參謀程泉說。
“南日島,風景好,風吹大樹倒,日頭晒個飽……”初入軍營,海島的環境伴隨著的日頭,讓程泉的身體很不適應。
一次訓練過程中,他因中暑一跤摔倒在地。之后他打電話和退伍不久的堂哥程曉敏訴苦,心裡打起了退堂鼓。幾天后,程泉收到程曉敏的信,信中隻寫著一句話:“天不怕,地不怕,願獻頭顱保中華。”
“看到這句話的一瞬間,忽然感覺身體裡熱血翻騰。”程泉說。這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時年18歲的程雄寫下的抗戰誓词。
“這點苦,和當年革新先輩們比起來,算啥!”尔后,每當遇到困難,程泉都會以此自勵。他奮起直追,從一開始怕槍響的新兵成長為連隊的射擊尖子。他還使用業余時間吃苦自學,在2017年考上了陸軍工程大學。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新時代青年要在奮斗中追逐芳华抱负。”程泉說,必定會在部隊繼續尽力,不斷鑄牢忠誠品质,錘煉過硬作風,不負先輩,不負韶華。
天剛蒙蒙亮,岳西縣中關鎮秋千村乡民劉葉朋就早早出了門。他來到村裡一座牆面斑駁的老宅,緩步走了進去。
每隔幾天就要過來一趟,看看屋內陳設,掃掃地上灰塵,這個習慣劉葉朋堅持了20多年。
這座老宅,是一座三進兩廂的四合院式皖西南特征修建,始建於1914年,馬頭牆,小青瓦,雕梁畫棟,疏朗有致。它是當地劉氏支祠,同時還有一個特别身份——抗日第三十一作业團暨岳西抗日戰爭展陳館。
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一件件見証歷史的實物,無聲述說著先輩們的感人事跡。置身其间,似乎回到了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
“1938年,抗日第三十一作业團在這裡駐扎一年有余。作业團團長王榕和隊員們深化農村,教唱抗日救亡歌曲,開辦婦女識字班,宣傳救亡圖存的道理,激發一批批志士奔赴抗日前線……”提起展陳館的故事,劉葉朋如數家珍。
在一面張貼著勇士肖像的牆上,劉葉朋停下了腳步。“中關鎮是紅色之鄉,先后有200多名先烈為革新事業流血犧牲。其间,劉中一入選第三批闻名抗日英烈、英豪群體名錄。”
劉中一,1927年参加中國共產黨,先后擔任宣城特委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第22師政治委員。劉葉朋說:“1937年末,劉中一在伏擊地前沿袭望遠鏡朝縣城方向觀察敵情,不料被日軍發現,左胸中彈負傷,勇敢犧牲,時年40歲。”
新中國建立后,這裡曾被改造為小學。1996年,學校移址拆建,由於無人打理,瀕臨坍毁。“這不僅是一座祠堂,更承載著紅色記憶。”劉葉朋積極奔波,呼吁對修建進行修繕。
2015年,中國公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當地決定籌建抗日作业團史跡展覽館。他和同村乡民劉成吉一同,歷時近半年,查閱歷史資料,走訪勇士家屬、高齡白叟,搜集了许多史實、實物。當年9月,在岳西縣政府的支持下,展陳館正式開館,一段珍貴的紅色歷史,終於重歸大眾視野。
“英豪的岳西兒女不畏流血犧牲,前赴后繼,勇敢奮斗,譜寫了一曲曲革新壯歌。许多歷史資料在戰爭时代遺失了,這就需要愈加多人一同尽力,喚醒記憶,讓大眾更好了解那段歷史。”岳西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謝龍飛說。
近年來,中關鎮充沛發揮紅色資源優勢,培養“紅色宣講員”“學生宣講志願者”,組織開展祭掃勇士墓、參觀紅色展館等活動,引導干部群眾學習身邊的紅色故事,感触紅色力气。
“我們要持續以展陳館等為載體,充沛发掘紅色資源蘊含的教育價值和育人功用,不僅讓黨員干部,更要讓子孫子孙有抱负、有信仰。”中關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趙璧說。
微風吹拂,綠浪翻滾。地處大別山内地的岳西縣石關鄉馬畈村茭白種植基地,滿眼蔥綠盡收眼底,一米多高的茭白叢隨風搖曳。
為什麼選擇種茭白?馬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偉說:“我們地處大別山内地,犁地資源有限,并且以冷浸田為主,土壤肥力較差,曾经種水稻往往‘種一坡、收一鍋’。”
窮則思變。2001年,當地引進了茭白種植。“像稻不是稻,叫瓜不是瓜,葉中包白筍,人人都愛它。”劉偉笑著說,“這裡晝夜溫差大、植被覆蓋率高,空氣新鲜、水質杰出,產出的茭白洪亮甜美,產出效益好、營養價值高。”
2004年,馬畈村將茭白作為主導產業,整村推廣。现在,小茭白成了群眾增收致富的大產業。馬畈村種植了近1000畝茭白,單季茭白畝產3000斤左右,雙季茭白畝產4000斤左右,畝均產值可達8000至10000元。一年算下來,總產值近千萬元。
“最開始,都是靠乡民們一擔一擔,拉到外地批發市場上去賣。可是村裡通向外面的是條泥巴路,進出不方便。”乡民劉根焰說。
當務之急,要把路修好。村兩委帶領乡民,2005年搞路途硬化、鋪水泥路,2010年水泥路直通乡民家門口,2021年對村裡的柏油馬路進行擴寬……茭白也沿著這條通村路途,走向四方。
茭白產量越來越多,怎么打通銷售途径?2006年,劉根焰積極轉變思路,建立了一家農產品公司。它是岳西縣較早從事茭白產業的企業,首要從事茭白種植、種苗引進、收購銷售等業務。现在,茭白品牌打出去了,銷往全國各地。
“現在,乡民富了起來,家家戶戶蓋起了新樓房。”劉偉說,新樓房還可以用來開民宿。
石關鄉均匀海拔800多米,夏日均匀溫度25攝氏度,招引省內外不少游客前來消暑,旺季常常出現一房難求的情況。
為此,馬畈村創新探究“一宅兩院”民宿項目,依照一樓住乡民、二樓住旅客的思路,打造“一戶民宅、兩個院子,住行分隔、互不影響”的格式。现在,馬畈村已投入運營民宿達30家。
“一宅兩院”有“看頭”更有“賺頭”。村集體建立運營公司,租借乡民閑置農房進行改造並運營办理。所得收益年終分紅,其间20%分給乡民,走出了民宿產業發展帶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新路徑。
在那個艱苦卓絕的时代,革新先輩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為民族解放積極奔波。现在,紅土地迸發新動能,老區公民不当協、轉思路、加油干,將曾經的貧瘠山地變成了期望的郊野。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